來源:《小學教學》 作者:劉可欽 2007-11-12 13:40:11
曾經(jīng)幫一位老師備了一節(jié)“桌子有多長”的課,并讓她在一次較大規(guī)模的會上作公開課。這對一個初次登臺的年輕教師而言,無疑是一個挑戰(zhàn)。應該說,這節(jié)課是比較順利地上了下來,但是聽完課,總覺還有些“不夠味兒”。究竟缺了什么?課后我與這位老師又對其中的幾個環(huán)節(jié)一一作了分析,試圖從中去尋找一種期待中的精彩。
片斷回放一
師:桌子的長在哪兒呢?我們一起來摸一摸。這個長邊就是桌子的長。你認識它了嗎?
生:認識了。
師:我們不僅能摸出它的長度,而且還可以把兩只手卡在桌子兩邊,這樣就可以比畫出桌子的長度。
(生跟著比畫桌子的長)
師:要想知道桌子到底有多長,只是摸和比畫是不行的,需要我們親自量一量。我們可以利用身邊的哪些工具來量呢?
生:尺子。
(我原以為學生會順著回答用書本、鉛筆、橡皮、手等工具)
師:尺子是不錯的工具,帶了嗎?
(我試圖堵住學生)
生:沒有。
(但是仍有三四個學生高興地邊舉手邊說:我?guī)砹恕v亂!唉,本來課前跟孩子說好了,不帶尺子嘛!我只好采取冷處理,這時我的心里就有些緊張了)
師:那還有沒有其他的工具也能幫我們量出桌子有多長呢?
(回避這幾個學生)
生:鉛筆、橡皮、手、數(shù)學書……
(這才是我期望的,趕緊寫在黑板上吧,就是沒有寫尺子。而此時,說帶尺子的幾個學生,一臉的詫異,我怕影響既定的程序,也只能是視而不見。真是的,課前明明要求不要帶尺子的,可偏偏這幾個學生不聽,一上來就打亂了我的預設。在接下來的教學中,“這把尺子”一直晃來晃去的,這幾個學生也沒有起初大膽發(fā)言的積極性了,真沒想到)
分析與思考:從與老師的談話中可以理解,課前安排不讓學生帶尺子,是怕影響學生面對用什么東西量出桌子的長度這一問題的多樣化策略的出現(xiàn)。課上學生直接拎出“尺子”來,這堂課就沒什么上頭了,學生體驗統(tǒng)一工具、統(tǒng)一單位的過程就不突出了。所以,想通過讓學生自己動手制作一把尺子,讓學生在做尺子的過程中建立“厘米”的長度觀念。
其實帶沒帶尺子并不是問題的關鍵,既然有學生說帶來了,教師就不能怕影響下面的教學而視而不見或者著急埋怨。因此,這位老師采取有意回避的方式不是上策,這也是在后來的教學中,教師始終感到有幾個學生總游離在教學之外的起因!懊髅髂苡贸咦恿浚?guī)Я顺咦,老師怎么反而不高興了呢?”這種納悶極容易造成學生學習的不專心、不投入,因為我們面對的是二年級的小學生。
我認為不妨直面問題。當學生高興地答出用尺子量時,教師馬上反問:帶了嗎?學生小手高舉說“帶來了”的時候,首先要給予肯定。再說課堂剛剛開始,學習的積極性剛剛發(fā)動,尤其需要不斷升溫。
師:很好,能想到用尺子測量,這不錯,說明你在生活中很用心、會觀察。還有別的妙招嗎?
(這是鼓勵性的語言)
學生對尺子并不陌生,不讓學生帶尺子,他們也會想到用尺子量的,這就是學生的生活經(jīng)驗。不如順勢而入,學生也因得到鼓勵會產(chǎn)生進一步學習的積極性!斑有別的妙招嗎”又使學生的學習進入一種思考狀態(tài),這句引導語是最為關鍵的,不僅將學生的思維集中在關鍵問題的思考上,而且也是教師教育價值觀的最直接的反映,它的教育價值在于推動學生打開思路,在于幫助學生尋找“柳暗花明”的感覺,在于激勵學生積極尋求與別人不一樣的答案。而我們追求的課堂精彩也往往都是蘊涵在前,萌發(fā)在后。
……
相關推薦:
小升初試題、期中期末題、小學奧數(shù)題
盡在奧數(shù)網(wǎng)公眾號
歡迎使用手機、平板等移動設備訪問幼教網(wǎng),幼兒教育我們一路陪伴同行!>>點擊查看